《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传世名画,现存三个版本。分别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版、明代画家仇英版,清代的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画家合作的清院本版。
北宋张择端版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仇英版现在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而清院本版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一种民间风俗,类似现今的节日庆典、庙会 ,人们在这个时节聚集在一起,并展开商贸活动。
关于下载
下面每幅画均提供两个文件版本,分为鉴赏版本和收藏版本。鉴赏版本是经过有损压缩后的图片文件,优点是体积小,缺点则是无法放大查看细节,可以用常见图片查看软件打开。收藏版本是未经压缩的原始图片文件,优点是细节清晰,缺点则是由于体积太大,必须用 Photoshop 等专业图片编辑软件才能打开。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图片[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明仇英、清院本,全三版。-微看VCAN](https://www-vcan-1255523153.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2023/03/20230324003956210.jpg)
北宋张择端版是最早的版本,主要场景是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汴京的繁荣景象,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全画大致分为郊外春光、运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1.1 鉴赏版本
1.2 收藏版本
2.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图片[2]-《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明仇英、清院本,全三版。-微看VCAN](https://www-vcan-1255523153.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2023/03/20230324004538334.jpg)
明仇英版参照北宋张择端版的构图,并融入了自身时代的观察与想象,最终描绘了一个比六百年前的汴京,更鲜活的明朝中期的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
全画为青绿设色,整个画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典雅清丽,工而不板,细而不繁,妍而不媚。
明代绘画内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货物的买卖场景为主的,每个地方都有作画的场所,用以进行古画的临摹工作,正是如此绘画者大多都会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爱好进行绘画题材选择,之后再进行绘画。当时的画家在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对原作者的作品并不是全部接受,也不会一成不变。绘画者会与时俱进依照当时的经济形势和自我感觉对图画实行适当增加以及删除,在全新演绎绘画内容的同时也将民间的生活状态以及经济状况、民众娱乐内容描绘出来。
2.1 鉴赏版本
2.2 收藏版本
3.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图片[3]-《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明仇英、清院本,全三版。-微看VCAN](https://www-vcan-1255523153.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2023/03/20230324004728791.jpg)
清院本版是借鉴了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加之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
清初明末,苏州大量仿制《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并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因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今人称之为清院本。
此作反映了清初民众自由、经济繁荣的场景,折射了博取众长、融汇中西的社会思潮,“康乾盛世”可见一斑。
3.1 鉴赏版本
3.2 收藏版本
资源补档
如果您发现本文内的图片、链接或资源已经失效,则可以在本文下面的评论模块中留言,或者发送邮件到2826083737@qq.com 请求补档,我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您答复。
👋 感谢您的观看!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